安全生產“一失萬無”,須臾不可放松,唯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保障“萬無一失”。
進一步發揮技術的作用,實現從“人防”向“技防”轉變,將安全隱患篩查網越織越密,努力實現不放過任何一個漏洞,不丟掉任何一個盲點,不留下任何一個隱患。
明者防禍于未萌。今年4月,國務院安委會制定部署安全生產十五條措施,要求嚴格落實地方黨委、地方政府安全生產責任和部門安全監管責任。山西要求全省煤礦在重要作業場所增設完善視頻監控,山東將安全生產制度措施落實情況納入當地各級各有關部門高質量發展綜合績效考核,江蘇全面推進冬季安全生產專項治理行動……各地采取一系列有力舉措,有效排查整治各領域風險隱患。事實證明,堅持防患于未然、防微杜漸,把安全隱患發現在前、解決在先,方能最大限度減少安全事故。
安全生產“一失萬無”,須臾不可放松,唯有建立長效機制,才能保障“萬無一失”。安全生產涉及千家萬戶、各行各業,監管要求高、難度大,必須善于向技術借力,不斷提升安全生產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目前,我國已實現全國高危行業企業聯網監測,構建了安全生產“智慧監管”模式,建成并在全國推廣應用“互聯網+執法”系統。智能執法輔助工具可以自動識別?;?、工貿等30余類重點工藝、關鍵設備問題隱患。應進一步發揮技術的作用,實現從“人防”向“技防”轉變,將安全隱患篩查網越織越密,努力實現不放過任何一個漏洞,不丟掉任何一個盲點,不留下任何一個隱患。
監管有力,更要生產自覺。新修改的安全生產法明確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主要負責人是本單位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全國安全生產大檢查綜合督導發現,個別企業還存在企業第一責任人責任不履行、不落實,重經濟效益、輕安全生產甚至違法違規、冒險蠻干的現象。針對類似法律意識淡薄的情況,多地出臺規定,明確不履行職責的法律后果,包括從內部懲戒到行政處罰直至追究刑事責任、實施聯合懲戒等追責措施,對相關行為形成了有效震懾。以嚴密制度層層壓實安全生產責任,才能讓規定落到實處,督促企業第一責任人擔負起應盡的責任,自覺守好法律底線。
今年是全國安全生產專項整治三年行動收官之年,但安全生產永遠在路上。常抓不懈、久久為功,牢牢守住安全生產紅線,就能更好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經濟高質量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提供有力保障。